一株枇杷树

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


背景来自@鱼崇 她超级美丽呀w

文化以归

《文化苦旅》真的很好看,大概二刷有感w





读书有方,亦需有感。善读书者,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,无不跃然纸上;读好书者,思绪不由随作者饱含热泪和心血的倾诉,涓涓而始流。

初读《文化苦旅》,顺着作者的文字,一路从黄沙恣意的大漠到吴侬软语的江南。叹于文化曾经被掠夺的屈辱,感于文化夹缝求生的顽强,喟于文化历久弥新的分量。这满载历史的旅途,是文化的兴叹,是文化的寻根溯源。该百感交集,却仅仅凝聚于一个“苦”字,再担上文化的分量,足足让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。

初苦于莫高窟的道士塔,本蕴藏了满当的古经,却在无知人手下支离破碎。“九千多个经卷”,“五百多幅绘画”,“三十九英镑”,琳琅的数字触目惊心。我看见作者跪倒在沙漠里,大哭一场,只觉他心中的悲怆都要从字里行间挣脱出来,直直得向我心中扎去。但这却仅是开头,日后的文化流失了很远,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,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,难免“屈辱”得向世界购买中华文化,才好窥其先人留下的文明。这如何不能不给后人以彻底的警醒?中华的文化,再也不能被如此巧取豪夺了。

再苦于风声鹤唳的宁古塔,在漫长的数百年间,不知有多少人的判决书上写着“流放宁古塔”,而这些人中,被牵连的文人不在少数。他们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,手忙脚乱地为这片荒凉的大地创造文化――方拱乾著《宁古塔志》,杨宾著《柳边纪略》等等如之。这些铮铮铁骨的文人,为了文化能在野蛮专制下生出顷刻的生机,不顾命运的苦难折磨,终是润泽了这片文化荒原,宁古塔的历史也因此厚重了起来。

终叹于天一阁的兴衰荣辱,它像是一位耋耄之年的老者,曾辉煌一时,也曾摇摇欲坠,无论是他的创建人如何坚守执着,亦或是后来的藏书流落四方,它都一一走过来了。最动人的描摹是作者文末的自问,又像是在替天一阁询问――“你来了吗?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?”仅这一句话,竟让深夜读书的我醍醐灌顶,不是问你是谁,不是问你来自哪里,而是在确认你的到来,在确认你中国书生的身份。文化本就盛极了历史的尘埃,只待后世的我们拂去、品味、继承。

合书思之。那些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址,曾经霸气地傲视天下,叱咤风云。被历史掏空的,是该扼腕叹息,但留下的,无一不需以心待之,而作者丰盈的,却是如水的记忆。

余秋雨将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治学理念化作疲惫而执著的双腿,把风沙的掩埋和本真的挖掘,托付于思虑的双眸,若非如此,以何雕镂江山,镌刻历史?

读书仅作抛砖,以求美玉而来。美玉何用?助人置于喧嚣现世不染暴躁乖戾,历经磨难始终恪守本性质然,以至于不必深陷愚笨和鄙陋的泥潭中。

我深信,读书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所在。







(一篇很正经的读后感
侵究。

评论(6)

热度(340)

  1. 共20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